农经好文章|经典文献|AER 当我们谈论“效率”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图片来源:www.uchicago.edu
Professor George J. Stigler (1911-91), 1982 Nobel Laureate
【经典文献】分享海外应用经济系在农业、资源、环境、发展经济学课程阅读计划中所列出的学术文章。我们将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,逐篇推送文章提要。
本期导读:
经济学大师 G. J. 斯蒂格勒(Stigler)在这篇精短之作中对“效率”这个看似浅显易懂的概念提出了数个深刻的问题。他梳理了源自马歇尔(Marshall)和列宾斯坦(Leibenstein)等大师对于经济效率的观点,并提出了自己对“浪费”(即无效率)的独到见解。
小提示:点击会话框中“经典文献”分栏查看往期【经典文献】。
”Stigler, George J. 1976. The Xistence of X-efficiency.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. 66(1): 213-216.
文章提要
Leibenstein 在其1966年发表的名作《配置效率与X-效率”》(Allocative Efficiency vs. ‘X-Efficiency’)中提出,市场扭曲会引起资源配置的无效率。加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激励(motivation),生产者无法达到生产前沿(production frontier)从而造成更大的无效率。Leibenstein 进一步指出,某种无效率的根源是资源占有者(resource owners)缺乏激励并由此引发产出的部分损失。
针对Leibenstein 的观点,Stigler 诘问道,产出到底是什么(what is output)?在运用模型分析时,研究者常常把目标产出简化为某一种商品,比如玉米。但是现实中,没有任何的生产单位只关注单一的目标。生产单位想要最大化的一定是一个多变量的效用方程,其中包括数个商品、休闲、健康等等。所谓的“产出”实际上是一系列物质商品和非物质品的组合。所以,当一个A的产出增大是以B的产出减小为代价时,研究者绝不能说这是因为A的生产效率提高了:这只是产出组合方式的改变。
另外,Stigler 认为,“未能达到生产前沿是由于生产者的激励不足”这个论点也值得商榷。事实上,强行达到一个所谓的生产前沿是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。如果忽视这个考量,研究者似乎可用“激励不足”这个理由来解释一切看似可行(physically possible)、却未被实行(unperformed)的生产方案。但是,这样的解释经不起推敲。
传统的效率分析也不重视不同生产者对于技术的选择,而是假设他们都使用同一种技术。技术的选择取决于生产者对于技术的成本、回报等信息,以及其生产规模、资本禀赋、交易条件等因素。一些随机的因素,如天气变化,也会对生产者预测的产品造成影响,进而影响技术的选择。
Stigler 提出,“浪费”可以看作是由不正确的预测(erroneous predictions)造成的生产损失。这样的“浪费”不可避免,只可减少。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,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失误(error),故而不可以掌控。除非发明出关于“不可掌控”事物的经济学理论,失误不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分析概念。
关键词:效率,产出组合,生产者激励
版权说明:未经书面许可,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。转载事宜请联系:arepapers@163.com。
“农经好文章”关注农经领域(包括农业、资源、环境和发展经济学)的学术研究成果,精选并介绍新近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文章,同时分享海外应用经济系博士生课程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。
搜寻账号:arepapers,或扫描二维码:
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